 【金陵膫望2003-12-11报道】这些天来,在南京,“公推公选”成为热度最高的一个词。这是南京市历史上第一次用公推公选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也是全国第一次用公推公选的方式产生副厅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公开选拔、公推公选……在干部选拔制度好戏连台的背后,是南京市干部选拔制度在创新中不断向前跨越。
入围者的经历:感觉挺好
2003年11月19日。小雨。
这是一个普通的初冬的一天。但对于参加公推公选南京白下、雨花台两区区长推荐人选的入围者赵明(此处为化名)来说,却具有重要意义。
当天,他和其他9位入围者一起,在地处玄武湖畔的南京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了南京市历史上首次公推公选区长推荐人选的演讲答辩。
此前,10人已经过了三关:资格关、两次推荐关。
虽说面对过大大小小无数次形式不一的考试,但赵明发现,他这次参加的考试与他经历过的历次考试都不同。
按照抽签定下的顺序,赵明进行了15分钟的演讲。
而在参加演讲答辩之前,赵明和其他9人一起,被分成两组,分别到白下区和雨花台区,围绕当地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了为期4天的驻点调研。为了保证此次答辩的公正性、保密性,防止专家提问的问题泄露,他们还被“全封闭”3天。在这3天里,他们撰写调研报告、任职计划书,并进行此次答辩的准备。
演讲结束后,是考官现场提问。9名考官中,来自省级机关的有3名,市领导(分别来自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有3名,高校专家2名,还有白下区(雨花台区)的区委书记。问题包括“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处理加强行政管理与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如何做好社会的服务与建设?”“结合本区特点,谈谈如何发展商贸及现代服务业?”
尽管没有思想准备,但经过几天的调研,对区情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实践和理论的积淀,他还是较为顺利地给出了答案。
最后是回答现场评议代表的现场提问。
评议代表由区县、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代表,两区区级机关部门、人大代表、街道负责人及基层社区工作者、驻区单位代表等140多人组成。相对于经过事先准备的演讲,6分钟时限的现场答辩紧张而富有挑战。评议代表大多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提问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记者了解到的题目就有诸如“如果你是区长,对区统计局送交的各项统计数据,你会重视并潜心研究哪些数据?为什么?“一汽车项目开发厂商急于动工,附近居民坚决阻挠,政府派人解决闹事问题,你将采取什么措施?”等诸多敏感话题。
站在答辩席上,面对140多双眼睛,赵明心里还真是有点紧张。这种群众“考”干部的方式,他还是第一次经历。
静静心,将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赵明的脑子开始飞速运作。在短暂的思考后,他开始认真地回答代表提出的问题。
终于完成了演讲答辩。他的自我评价是“还行”。作为推荐人选,过关斩将一路“冲杀”到现在,赵明最大的感受就是觉得自己得到了锻炼提高。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面,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是难得的挑战,但滋味还是挺不错的。
对于此次公推公选取消笔试面试,而代之以调研、演讲答辩的做法,另一答辩人同样也持肯定态度。在答辩完毕走出会议室时,他对记者说:“压力确实很大,答辩不仅仅考察的是写作功底,而且考察心理素质、应变能力及临场发挥能力。”他是2000年我市公选领导干部的胜出者,他认为,与上一次公选相比,此次公推公选的考试更能全面考察应聘者的整体素质。
一位来自鼓楼区的评议代表评价入围者思路清楚,知识面广,基础扎实,都很优秀。也有的评议代表感觉,入围者年轻,素质好,但相比起他们较高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稍有欠缺,有的回答现实针对性不够。
白下区委书记王德君作为主考官之一,参加了当天下午的答辩会。他说:“从实践意义上讲,采取演讲答辩的形式,拓展了选人视野,能够选得准,比过去进了一大步,体现了民主化、公开化、科学化。”
演讲答辩结束后,现场进行了民主测评。这10位人选将在差额考察后,提交市委全委会进行差额票决。
对于此次公推公选的意义,赵明把它更多地归之为锻炼自己的机会,而不是升官的机会。他认为,从现任干部中,选拔出相对成熟、能干的干部,给每个年轻干部展示自己的舞台,也是组织上挑选称职干部的好机会,这样的方式挺好。
一位参与评议的群众代表则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哪个当干部,我们根本不晓得。想不到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不仅有了知情权,更有决定权。这种形式选干部,我们群众信得过。”
操作过程:体现新突破
自10月下旬,经江苏省委同意,南京市委决定在全市市级机关、市直属单位、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范围内公推公选白下、雨花台两区区长职位候选人以来,南京刮起了一股公推公选的热潮。这次活动规定,报名者须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并具备下列资格:市级机关、市直属单位正副局职领导干部,区县党政副职领导干部,其中副职任职须满两年以上;年龄在45岁以下(1958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
公推公选的程序十分严格,主要分为8个阶段。即:市委下发通知并进行工作部署、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进行考察、确定提名人选、决定任免。
其中,民主推荐是在市委全委会成员、市管正职以上领导干部范围内,根据公布的条件、资格和组织部提供的报名人员情况,对报名人员进行定向定额推荐,其中每个职位得票列前10名的人员共20人进入下一轮推荐后,在现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范围内,对首轮推荐出的人选再次进行民主推荐,其中每个职位得票列前的5名人员共10人确定为初步推荐人选。
南京市对公推公选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市民,都非常关注这次活动。10月底,南京市委发布公推公选的消息并进行部署后,共有81名市管领导干部报名,其中个人自荐报名65人,组织推荐报名16人。79名同志通过最初的资格审查后,进入首轮定向定额民主推荐。经市委全委会成员、市管正职以上280多名领导干部的认真推荐,得票数居前20位的同志进入下一轮推荐名单。随后在现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范围内开展了第二轮定向定额民主推荐,选出了得票列前的10位同志入围考核。有消息称,这10名同志是现任的2位市府副秘书长、4个区的区委常委副区长、市政府4个委办局的领导干部。他们的学历都在大学以上,甚至还有博士。
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同志从三个方面对此次公推公选作了评价:“这次在全市范围内首次大范围地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候选人,一改过去少数人定干部,在扩大民主化方面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取消笔试面试,强化实地调研,考核开放性答辩能力,更能科学考察候选人的整体素质;此次公推公选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市委全会将以2∶1的比例,差额票决产生符合条件的推荐人选,最终按法定程序提交区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区人代会选举,也完全符合地方组织法的规定。”
专家评说:选才用人更科学务实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教授金太军在公共管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本刊记者近日就公推公选这个热点话题对他进行了采访。
公推公选反映了理性化的用人制度
金太军认为,公推公选是江苏省的一大创举。他对此项制度给予了较为积极的评价,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它较好地体现了党的“执政为民、立党为公”的原则,是此原则在用人上的具体运用。从小的方面来说,它反映了南京在用人上开始趋于理性、成熟。具体来说,主要是:它体现了用人上的透明度,在公开化上有质的突破;扩大了选才的范围。以前是在极少数人的范围内选人,而公推公选则是鼓励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报名,这使得人选的范围扩大,有利于选拔更优秀的人才;强化了竞争机制。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者可以更充分地展示才能,促进人才的优化;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良好的效应,使现有的在职干部能真切地感受到机会就在眼前,在平时的工作中强化动力。
从笔试到实地调研,这是一个大改进
这次南京举行的公推公选取消了平时惯用的笔试方式,而增加了实地调研。金太军认为此举是针对岗位的一个大改进,能缩短考试的分数与考试者之间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避免出现高分低能、低分高能的情况。他指出,实地调研实质上也是考试的一种,但它和传统意义上的笔试显然不同,它要求领导干部具备更高的协调、决策、统筹能力。因此,它能更有效地考察候选人的综合素质,并把考试的客观性和体现候选人职位的特点相结合。
新闻附件
1 公推公选的由来
“公推公选”就是公开推荐,公开选拔。其准确定义是:采取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通过考核、考试、面试(演讲、答辩)等程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候选人预备人选,再依法举行选举或组织任命。
“公推公选”是落实十六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实践,是江苏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进行的探索。此次江苏省委拿出来公推公选的干部职位,不仅有沛县县长,还有同是处级的金坛市长,副厅级的南京市两个区长,他们都属于省管干部。对这一级选任制的正职干部进行公推公选,在全国还是首次。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明确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下列原则:党管干部原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依法办事原则。
2 第一个公推公选的县长候选人推荐人选在徐州产生
日前,全国第一个“公推公选”的县长候选人推荐人选在徐州沛县产生了。
最近,江苏省委决定,首次在常州、徐州两市公推公选金坛、沛县两个县(市)的县(市)长推荐人选。
10月17日和20日,江苏常州、徐州两市分别召开中层正职以上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动员。这次公推公选,分别在常州、徐州两市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以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领导干部中进行,通过组织报名和资格审查、较大范围的两轮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民意测验、差额考察、全委会差额票决等程序,最后将符合条件的推荐人选,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有关县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和人代会选举。公推公选在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到常州市报名截止时,常州市机关、辖市区和市属企事业单位符合报名条件的60名领导干部中,有59人报名参加竞争。
脱颖而出的这位沛县县长候选人推荐人选,产生于徐州市70位报名的处级干部中,经历了5轮激烈竞争——全市700多位处级干部投票;近30位市级干部投票;驻点调查研究完成报告,进行演讲答辩、民意测验;江苏省委组织部考察;徐州市委30余名市委委员投票。这名“县长候选人推荐人选”不日将在江苏省委组织部审批后公示,并提交沛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任命。这一次“公推公选”,广受国内外媒体关注,被称之为中国干部选拔制度的一次创新。
3 全国最早的公推公选乡官在四川产生
1998年是中国乡镇探索民主发展重要的一年。四川出现了比较多的“公推公选”的事例,开始了乡镇选举制度的改革。四川省遂宁市步云乡和青神县南城乡由全体乡民以直接投票的方式选举乡镇政府的行政首长,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
2001年底,四川乡镇换届的改革中出现了大面积推动“公推公选”的乡镇选举制度的改革,四川省“公推公选”产生的乡镇干部中,93.3%的当选者是中共党员,70%是继任干部或后备干部。
4 公务员的任职形式
选任制 它指由法定选举人投票,经多数通过,决定公务员职务的任免。可分为直接选任和间接选任两种,任期有限。我国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就是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选举产生或决定任命的。一般说来,选任制能较好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民主管理的原则,并且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但是,由于最能得到选民拥护的人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公务员,因而实现选任制时,必须完善选举制度,加强选举工作的民主管理,培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使人民群众真正行使并善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严禁各种非组织活动和派别活动。
委任制 它指由有任免权的机关按照公务员管理权限直接委派其辅助人员或执行人员担任一定公务员职务的行政形式。我国公务员的委任制包括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对领导职务序列公务员的提名、任命、也包括政府各部门领导机关对本单位对各级行政负责人和普通公务员的委任。委任制的优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任用程序简单明了,有利于配备能够合作共事的工作人员。但有时也容易受个人主观片面性的影响,难以从法律上、制度上杜绝用人中的不正之风,容易出现压制民主、任人唯亲等现象。因此实行委任制,必须对行政主管领导委任权的使用条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对委任对象的资格条件、能力水平有一定的明确规定;同时,还要注意走群众路线,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事,以防止各种不正之风及主观随意性的出现。
考任制 它指国家公务员管理机关根据统一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程序任用国家公务员的形式。它遵循公开、民主、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它可以最广泛地选拔优秀人才,防止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它的缺点是,统一考试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全面充分反映出应试者的实际工作能力。
聘任制 它是一种通过聘任和应聘双方签订聘约,聘请人员担任公务员职务的任免形式。合同期内,在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下,双方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合同期满根据双方的协商情况,可继续聘任,也可解聘。它可分为公开招聘和限制范围聘任两种形式。 24小时求稿热线:13220535006 王老师
在线QQ:316327876
|